【是媽媽的恐懼,不是小孩的恐懼】
最近,我的媽媽好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個親身經歷與深刻體會─
「是媽媽的恐懼,不是小孩的恐懼」
她說她每次帶小一孩子去中央公園玩磨石子溜滑梯時,孩子總是樂不思蜀,沒有溜個三五十次,是喚不回孩子的啊~(相信很多爸媽都有類似的經驗吧XD)
有一天,她實在憋不住了,趁著人少的時候,很不好意思的走到溜滑梯頂端上,想知道磨石子溜滑梯到底有什麼魔力。
她往下一看,頓時頭昏眼花,我的媽呀~怎麼那麼高!進退維谷之際,孩子已經咚咚咚地爬上來了,不解地問她:「媽媽,妳怎麼還沒溜下去?」
朋友尷尬一笑:「呃... 給媽媽一點時間心理準備一下嗎?」
小孩點點頭,逕自滑下去,不一會兒咚咚咚地又爬上來了,「媽媽,你怎麼還在這裡?」
「我有點怕...」(附上苦笑一枚)
就在小孩不知道溜到第幾次之後,他終於受不了,很認真地告訴媽媽:「妳要勇敢啊~每次我害怕的時候,妳都叫我要勇敢的!」
衝著這句話,朋友也只好咬牙溜下去了。
溜完,不但終於明白溜滑梯提供的刺激感受為何,更重要的是,她得到一個五雷轟頂的重要提醒:
#其實有時是我們大人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恐懼
#別讓自己的恐懼阻礙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
我覺得朋友這個經歷真的是「為母則強」的最佳另類註解呢!
這件事讓我想到去年帶羅特助去中央公園玩,那時候她才11個月,只會爬不會走,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磨石子溜滑梯,看得出她字典中沒有「害怕」兩個字。當時玩的孩子不多,我一放下羅特助,她就雙手加雙腳啪啪啪地,竟然就從底下一路爬到上面去了!媽媽我緊張得三步併兩步衝上去,發現從上面看下來竟然是這麼地高又陡,當下倒抽一口氣,正在猶豫不前時,我女兒竟然就要自己溜下去了!
我心跳彷彿漏了一拍,心裡掙扎著問自己:「這個ok嗎?她自己下去可以嗎?」因著恐懼和緊張,我抓住了女兒的手,和她渴望溜下去的眼神拉扯著,腦中另一個聲音不斷地拉扯著:「我該因為我內在那未知的恐懼,而限制孩子的體驗嗎?」「溜下去會不會受傷?」「她會不會嚇到?」
內心掙扎了一番之後,當下有點軟弱了,還是把孩子抱起來走下樓梯。後來回到家之後,我一直反思:
「我是不是還不夠相信孩子?」
「如果我當下放手讓她試試看,又會是怎樣呢?」
這樣小小的懊惱發酵擴散著,一直到我們再度去了中央公園,那次雖然還是有點怕,但我真的試著放手了!看著還不會走路的女兒,趴著順順地溜了下去,所以我擔心的狀況或傷害都沒有發生,看著女兒在磨石子溜滑梯初體驗的驚喜表情,我也覺得很開心!另一層開心的是:
我終於克服、也再撐開了一些,身為媽媽的擔心與恐懼了!
往後,當孩子在公園正準備要做出一個會讓家長心臟加速的動作時,我們不妨也想想:這是誰的危險?是誰的恐懼?該拿這個感受怎麼辦? 或許,我們會逐漸開發出除了『喝止、不准』之外,同時兼顧探索與安全的陪玩方式喔!^_^
公園真是太奇妙了,除了是孩子要面對挑戰的地方,又何嘗不是家長要面對的呢?^_^
【我支持】
1. 遊具難度要分級→不能一座塑膠罐頭遊具就想打發1-12歲不同年型層孩子的遊戲需求。
2. 有挑戰度高的遊具→孩子與家長才能有共同迎接恐懼、撐開對於危險想像的體驗。
3.懂孩子、懂教育、懂媽媽心情的媽媽議員,進入市議會關注兒童遊戲權與公共空間。
4.______________ (歡迎大家來接力XD)